教學小點子
港人對單雙音節詞語運用的誤解
畢宛嬰老師

粵語可以說「我有兩個女」、「我買咗粽」,普通話絕不能這麼說,要說「我有兩個女兒」、「我買了粽子」,一定要用雙音節。但是不少人誤以為普通話的詞語必為雙音節,不管三七二十一,一律都弄成雙音節,結果弄巧成拙。這種情況大致可歸納為以下三類:
一、語言囉嗦:
像「我還沒有吃飯」、「我忘記了帶書」、「我可以不可以去廁所?」這類句子,雖然沒有錯,但囉哩囉嗦,一聽就知道不是口語,只是書面語的聲音化,並不是純正的普通話(因為普通話為母語的人一般不會這麼說)。
人們使用語言總是自覺不自覺地遵循着經濟原則,在交際中,力求用少量的語言傳達儘可能多的意義,具體體現在縮減詞語、簡化句子等方面,說白了,就是能用一個字表達的,不會用兩個字;能用兩個表達的,不用三個……上面提到的三句話應該是:「我還沒吃飯」、「我忘了帶書」、「我能去廁所嗎?」或是「我能不能去廁所?」。
培生香港出版的《說好普通話》致力於展現規範的普通話口語給同學,使他們學到純正的、規範的口音,而不是書面語的背誦。隨便舉個例子:二年級課文中的「我報了乒乓球組」、三年級的「走過去也就十分鐘」,語言簡練、達意又非常清楚,根本用不着「我參加了乒乓球小組」、「走過去十分鐘就可以到了」這類所謂的完整句子。
二、語意不準:
1. 「這枝圓珠筆很昂貴」
一枝圓珠筆能貴到哪裏去?又不是鑲鑽石的。如果圓珠筆都用「昂貴」,那麼法拉利跑車這類東西用甚麼形容詞呢?硬加「昂」字,結果變成大詞小用了。這句話應該是「這枝圓珠筆很貴」。
2. 「爺爺多年來堅持做運動,看!他正在那裏奔跑呢。」
「奔跑」是很快地跑,爺爺不是賽跑衝刺,根本用不着奔跑。應該說「爺爺正在那裏跑呢」(用「跑步」亦可)。
三、傳意錯誤:
1. 「小孩兒的腎臟比成年人的狹小」
「狹小」一般形容人的氣量、房間等,形容腎臟不能用「狹小」。正確說法是「小孩兒的腎比成年人的小」。
2. 「嬰兒的頭比成年人的細小」
很明顯,這是受粵語影響。普通話口語通常不說「細小」,因為口語「細」是用來形容顆粒和條狀物的,比如「她的腰細」,相當於粵語的「幼」。說「嬰兒的頭比成年人的小」就行了。
3. 「去到學校再說吧」
這類屬於粵語直譯。刪掉「去」字,「到學校再說吧」簡單明暸。
4. 「停車場有很多車輛」
「車輛」是各種車的總稱。應該說「停車場有很多車」。
5. 「這是我的新錶子」
「錶」完全可以單用,沒必要用雙音節。如果非要雙音節不可,也是「手錶」,不能加「子」。「錶」與「婊」同音,「新錶」變成「新婊子」,造成歧義,錯上加錯。「這是我的新錶」或「這是我的新手錶」都可以。「傘」、「頸」等後面都不能加「子」。
如果想說一口純正的普通話,一定要重視這個問題。